枕中夢
「枕中夢」一詞源自中國古代文學,常用來形容人生短暫如夢,或指人在睡夢中所經歷的虛幻情境。這一概念最早見於唐代詩人沈既濟的傳奇小說《枕中記》,故事講述了一位名叫盧生的書生在旅途中遇到一位道士,道士給他一個神奇的枕頭,盧生枕著枕頭入睡後,在夢中經歷了榮華富貴、官場沉浮、生老病死等一生。醒來後,盧生髮現一切不過是短暫的夢境,從而領悟到人生的虛幻與無常。
「枕中夢」後來成為文學和哲學中常見的意象,象徵人生的短暫與虛幻。宋代蘇軾在《赤壁賦》中也寫道:「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這種對人生短暫的感慨與「枕中夢」的意境相呼應。
在文學創作中,「枕中夢」常被用來表達對人生無常的思考,或用來描繪夢境與現實的交織。它提醒人們珍惜當下,看淡名利,追求內心的寧靜與超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