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資格認定考試教材教育心理學
教師資格認定考試中的教育心理學教材主要涵蓋了教育心理學的基本理論、學習理論、教學設計、學生發展、個別差異、動機與學習、評量與測驗等內容。以下是常見的教育心理學教材的主要內容框架:
1. 教育心理學的基本概念
- 教育心理學的定義與發展
- 教育心理學的研究方法
- 教育心理學在教學中的應用
2. 學習理論
- 行為主義學習理論
代表人物:巴甫洛夫(古典制約)、斯金納(操作制約)
主要觀點:學習是刺激與反應的聯結,強調外在環境對學習的影響。 - 認知學習理論
代表人物:皮亞傑(認知發展理論)、布魯納(發現學習)
主要觀點:學習是內在認知結構的改變,強調學習者的主動性與理解。 -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代表人物:維高斯基(社會文化理論)
主要觀點:知識是學習者主動建構的,強調社會互動與情境學習。 - 人本主義學習理論
代表人物: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羅傑斯(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
主要觀點:學習應滿足學生的情感需求,強調自我實現與內在動機。
3. 學生發展
- 認知發展
皮亞傑的認知發展階段:感知運動期、前運思期、具體運思期、形式運思期。 - 社會與情緒發展
艾里克森的心理社會發展階段理論,強調各階段的心理任務與危機。 - 道德發展
柯爾伯格的道德發展理論:前習俗、習俗、後習俗階段。
4. 個別差異
- 智力理論
斯皮爾曼的智力二因素論、加德納的多元智慧型理論、斯騰伯格的智力三元論。 - 學習風格
視覺型、聽覺型、動覺型學習者的特點與教學策略。 - 特殊教育需求
學習障礙、資優教育、情緒行為障礙學生的特徵與教學調整。
5. 動機與學習
- 內在動機與外在動機
內在動機的培養與外在獎勵的運用。 - 自我效能理論
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論,強調學生對自身能力的信念影響學習表現。 - 歸因理論
韋納的歸因理論,探討學生如何解釋成功與失敗的原因。
6. 教學設計與策略
- 教學目標的設定
布魯姆的教育目標分類:認知、情感、技能領域。 - 教學策略
直接教學法、探究式學習、合作學習等。 - 課堂管理
有效的課堂管理技巧,建立正向的學習環境。
7. 評量與測驗
- 評量的類型
形成性評量與總結性評量的區別與應用。 - 測驗的編製與分析
信度、效度、難度、鑑別度的基本概念。 - 多元評量方式
檔案評量、實作評量、自我評量等。
8. 教育心理學的應用
- 個別化教學
因材施教,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 - 班級經營與師生互動
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促進學生學習。 - 學習困難的診斷與輔導
針對學習困難學生提供適當的輔導與支持。
9. 最新研究與趨勢
- 腦科學與學習
腦科學研究對教育心理學的啟示。 - 科技與學習
數位學習、線上教學對學習行為的影響。
參考書籍
- 《教育心理學》(張春興、林清山著)
- 《教育心理學:理論與實踐》(Robert E. Slavin著)
- 《教育心理學:學習與教學的科學》(Anita Woolfolk著)
這些內容是教師資格認定考試中教育心理學部分的基礎,考生需掌握理論知識並能應用於實際教學情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