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毛癥是一種心理障礙

拔毛症(Trichotillomania),又稱拔毛癖,是一種心理障礙,屬於強迫症及相關障礙的一種。患者會反覆拔除自己的頭髮、眉毛、睫毛或其他體毛,導致明顯的毛髮缺失。這種行為通常無法自控,且會給患者帶來顯著的心理痛苦或功能損害。

特徵與表現

  1. 反覆拔毛行為:患者會不由自主地拔除毛髮,可能集中在某一部位,如頭皮、眉毛或睫毛。
  2. 無法控制:儘管患者意識到這種行為有害,但難以停止。
  3. 情緒調節:拔毛行為常與焦慮、壓力或無聊等情緒相關,拔毛後可能會感到短暫的放鬆或滿足。
  4. 毛髮缺失:反覆拔毛會導致局部或廣泛的毛髮缺失,甚至可能引發皮膚損傷或感染。
  5. 心理影響:患者可能因外貌改變而感到羞恥、自卑,甚至迴避社交活動。

病因

拔毛症的確切病因尚不明確,但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

  1. 遺傳因素:家族中有強迫症或相關障礙的病史可能增加患病風險。
  2. 神經生物學因素:大腦中與情緒調節和衝動控制相關的區域(如基底節和前額葉皮質)功能異常可能與此有關。
  3. 心理因素:焦慮、抑鬱、壓力或創傷經歷可能誘發或加重症狀。
  4. 環境因素:家庭環境或社會壓力可能對症狀的發展起到一定作用。

診斷

根據《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DSM-5),拔毛症的診斷標準包括:

  1. 反覆拔除毛髮,導致明顯的毛髮缺失。
  2. 多次嘗試減少或停止拔毛行為但未成功。
  3. 拔毛行為引起顯著的心理痛苦或功能損害。
  4. 排除其他醫學或精神疾病(如皮膚病或幻覺)導致的拔毛行為。

治療

拔毛症的治療通常結合心理治療和藥物治療:

  1. 心理治療
    • 認知行為療法(CBT):幫助患者識別觸發拔毛的情境,並學習替代行為。
    • 習慣逆轉訓練(HRT):通過意識訓練和替代行為來減少拔毛行為。
  2. 藥物治療
    • 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SSRIs)等抗抑鬱藥物可能對部分患者有效。
    • 其他藥物如N-乙醯半胱氨酸(NAC)也被用於治療拔毛症。
  3. 支持與教育
    • 家庭支持和患者教育對改善症狀和預後至關重要。

預後

拔毛症是一種慢性疾病,症狀可能反覆發作。早期干預和持續治療有助於改善症狀和生活質量。如果未得到及時治療,可能導致長期的心理和社會功能損害。

如果您或身邊的人有類似症狀,建議儘早尋求專業心理醫生或精神科醫生的幫助。

周公解夢大全查詢

相關解夢:

{ "vars": { "account": "UA-78075135-2" }, "triggers": { "trackPageview": { "on": "visible", "request": "pageview"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