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夫曼的污名的社會心理學取向是什麼
戈夫曼(Erving Goffman)在《污名:受損身份的管理》(Stigma: Notes on the Management of Spoiled Identity)一書中,提出了污名的社會心理學取向。他認為污名是一種社會建構的現象,涉及個體因某種特徵或屬性而被社會貶低或排斥的過程。戈夫曼將污名定義為一種「受損身份」,即個體因某些不符合社會期望的特徵而被貼上負面標籤,從而影響其社會地位和自我認知。
戈夫曼的污名理論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核心觀點:
-
污名的類型:
戈夫曼將污名分為三類:- 身體污名:與身體特徵相關的污名,例如殘疾、外貌缺陷等。
- 性格污名:與個體性格或行為相關的污名,例如精神疾病、犯罪記錄等。
- 群體污名:與種族、民族、宗教或性別等群體身份相關的污名。
-
污名的社會互動:
戈夫曼強調,污名並非個體固有的屬性,而是在社會互動中被建構和強化的。污名化的過程涉及「正常人」與「污名化個體」之間的互動,其中「正常人」通過排斥、歧視或憐憫等方式對待污名化個體,從而維持社會規範。 -
身份管理策略:
戈夫曼指出,污名化個體會採取多種策略來管理其受損身份,例如:- 隱藏污名:試圖掩蓋或淡化自己的污名特徵。
- 重新定義污名:通過改變社會對污名的理解或賦予其新的意義來減輕污名的影響。
- 尋求支持:通過與同樣污名化的人建立聯繫,形成支持性社群。
-
社會控制與權力關係:
戈夫曼認為,污名是社會控制的一種手段,通過污名化某些群體或個體,社會可以強化主流價值觀並維持權力結構。污名化過程往往反映了社會中的不平等和權力關係。
戈夫曼的污名理論為理解社會排斥、身份認同和社會互動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框架,同時也啟發了後續研究者對歧視、偏見和社會正義問題的深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