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量表的評分
性格量表的評分通常基於一系列問題或陳述,受試者根據自己的感受或行為選擇最符合自己的選項。評分過程涉及將受試者的回答轉化為數值,然後根據特定的評分標準或模型計算總分或各個維度的得分。以下是常見的步驟和方法:
-
問題設計
量表通常包含多個問題或陳述,每個問題對應一個或多個性格維度。例如,五大人格特質(開放性、盡責性、外向性、宜人性、神經質)的量表會針對每個特質設計若干問題。 -
回答選項
受試者根據自身情況選擇答案,通常採用李克特量表(Likert Scale),例如:- 1 = 非常不同意
- 2 = 不同意
- 3 = 中立
- 4 = 同意
- 5 = 非常同意
-
計分規則
每個問題的得分直接對應受試者選擇的數值。有些問題可能是反向計分,即高分表示低特質,低分表示高特質,需要在進行總分計算時調整。 -
維度得分計算
將同一維度的所有問題得分相加或取平均值,得到該維度的總分。例如,外向性維度可能包含10個問題,每個問題的得分相加後得到外向性總分。 -
標準化處理
有時需要將原始分數轉換為標準分數(如T分數或Z分數),以便更好地解釋結果或進行跨群體比較。 -
結果解釋
根據得分範圍或常模(即特定群體的平均得分)解釋受試者的性格特質。例如,外向性得分高於常模可能表示受試者更外向。 -
信度和效度檢驗
為了確保量表的可靠性,通常會計算信度(如Cronbach's α)和效度(如結構效度、區分效度),以驗證量表是否穩定且準確測量目標特質。
常見的性格量表包括:
- 五大人格特質量表(Big Five Inventory, BFI)
- MBTI(邁爾斯-布里格斯類型指標)
- 16PF(卡特爾16種人格因素問卷)
- EPQ(艾森克人格問卷)
評分過程需要嚴謹,以確保結果的科學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