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術語

心理學術語是心理學領域中用於描述心理現象、行為和過程的專業辭彙。以下是一些常見的心理學術語及其簡要解釋:

  1. 認知(Cognition):指個體對信息的處理過程,包括感知、記憶、思維、語言等心理活動。

  2. 情緒(Emotion):一種複雜的心理狀態,通常涉及生理反應、主觀體驗和行為表達。

  3. 動機(Motivation):推動個體行動的內在或外在力量,可以是生理需求、心理需求或社會需求。

  4. 人格(Personality):個體獨特的心理特徵和行為模式,通常具有穩定性和一致性。

  5. 潛意識(Unconscious):心理活動中不被個體意識到的部分,但對行為和情緒有潛在影響。

  6. 條件反射(Conditioning):通過反覆的刺激和反應,個體形成對特定刺激的自動反應。

  7. 自我概念(Self-concept):個體對自己的認知和評價,包括自我形象和自我價值感。

  8. 社會認知(Social Cognition):個體對社會信息的處理和理解,包括對他人的感知、判斷和互動。

  9. 壓力(Stress):個體在應對環境要求時產生的心理和生理緊張狀態。

  10. 焦慮(Anxiety):一種對未來不確定性的擔憂和恐懼,通常伴隨生理反應如心跳加速、出汗等。

  11. 抑鬱(Depression):一種情緒障礙,表現為持續的悲傷、失去興趣和活力,可能伴隨睡眠和食慾問題。

  12. 心理防禦機制(Defense Mechanisms):個體在面對心理衝突和壓力時,無意識地採用的保護性心理策略。

  13. 依戀理論(Attachment Theory):描述個體在早期生活中與主要照顧者之間形成的情感紐帶,影響其未來的社會關係。

  14. 自我效能(Self-efficacy):個體對自己在特定情境中成功完成任務的信心。

  15. 心理彈性(Resilience):個體在面對逆境和壓力時,能夠恢復和適應的能力。

這些術語在心理學研究和實踐中廣泛套用,幫助心理學家理解和解釋人類行為和心理過程。

周公解夢大全查詢

相關解夢:

{ "vars": { "account": "UA-78075135-2" }, "triggers": { "trackPageview": { "on": "visible", "request": "pageview"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