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聲學特性
心理聲學是研究聲音如何被人耳感知和理解的科學領域,涉及人類聽覺系統的生理和心理反應。以下是心理聲學的一些核心特性:
-
響度感知
響度是人耳對聲音強度的主觀感受,與實際聲壓級有關,但並不完全一致。人耳對中頻聲音(1-4 kHz)最為敏感,而對低頻和高頻聲音的感知較弱。響度與聲壓級的關係遵循對數規律,常用單位是「方」(phon)或「宋」(sone)。 -
音高感知
音高是聲音頻率的主觀感知,通常與基頻相關。人耳對頻率的感知是非線性的,尤其是在低頻範圍內,頻率的微小變化可能被感知為較大的音高變化。音高的單位是「赫茲」(Hz)。 -
音色感知
音色是區分不同聲音的特徵,即使它們的響度和音高相同。音色主要由聲音的頻譜結構(諧波成分)和時域特性(如包絡)決定。例如,鋼琴和小提琴演奏同一音符時,由於其諧波成分不同,音色會有所區別。 -
掩蔽效應
掩蔽效應是指一個聲音的存在會降低人耳對另一個聲音的感知能力。掩蔽可以是頻域上的(如一個強音掩蔽附近頻率的弱音),也可以是時域上的(如一個聲音在時間上接近另一個聲音時產生的掩蔽)。 -
聽覺定位
人耳通過雙耳效應(如時間差、強度差)和頭部相關傳遞函式(HRTF)來判斷聲源的方向和距離。這些線索幫助我們在三維空間中定位聲音來源。 -
聽覺臨界頻寬
人耳的頻率分辨能力有限,聽覺系統將頻率劃分為若干個臨界頻帶(Critical Bands)。每個頻帶內的聲音會被視為一個整體,難以區分其中的頻率成分。 -
聽覺適應與疲勞
長時間暴露於高強度聲音會導致聽覺適應(響度感知降低)或疲勞(暫時性聽力損失)。這種現象與聽覺系統的生理機制有關。 -
聽覺非線性
人耳對聲音的感知是非線性的,尤其是在高強度聲音下,會產生諧波失真或組合音(如差頻和和頻)。
心理聲學的研究在音頻工程、音樂製作、助聽器設計、虛擬實境等領域有廣泛套用,幫助最佳化聲音體驗和聽覺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