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暨社會學派基本假設
心理暨社會學派(Psychosocial Theory)是由心理學家愛利克·埃里克森(Erik Erikson)提出的發展理論,其基本假設主要圍繞個體在生命週期中經歷的心理和社會挑戰。以下是該理論的基本假設:
-
發展是終身的過程
埃里克森認為,個體的發展並非僅限於兒童或青少年時期,而是貫穿整個生命週期。每個階段都有其特定的心理社會任務,這些任務會隨著年齡增長而變化。 -
每個階段都有核心衝突
在每個發展階段,個體都會面臨一個核心的心理社會衝突(如信任與不信任、自主與羞恥等)。這些衝突的解決方式會影響個體的自我認同和心理健康。 -
社會環境對發展至關重要
埃里克森強調社會環境(如家庭、學校、文化)對個體發展的影響。個體與社會的互動塑造了他們的價值觀、行為模式和自我認知。 -
成功解決衝突帶來成長
如果個體能夠成功解決每個階段的衝突,他們將獲得相應的心理能力(如希望、意志、目的等),並為下一階段的發展奠定基礎。反之,未解決的衝突可能導致心理困擾或發展障礙。 -
發展具有連續性與累積性
每個階段的發展都是建立在前一階段的基礎上。前一階段的成功或失敗會影響後續階段的發展,形成一種連續的累積效應。 -
自我認同是核心目標
埃里克森特別強調自我認同(Identity)的重要性,尤其是在青少年時期。自我認同的形成是整合過去經驗、當前處境和未來目標的過程。 -
危機與機會並存
每個階段的衝突既是危機,也是成長的機會。成功應對危機可以促進個體的適應能力和心理健康。
這些假設為理解個體在不同生命階段的心理社會發展提供了框架,並強調了社會互動和環境對個人成長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