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帳外
心理帳戶(Mental Accounting)是行為經濟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由理察·塞勒(Richard Thaler)提出。它指的是人們在心理上對不同來源或用途的資金進行分類和管理的方式。這種心理分類往往會影響人們的消費、儲蓄和投資決策。
心理帳戶的特點
- 分類管理:人們會將資金劃分為不同的「帳戶」,例如日常開銷、儲蓄、娛樂、教育等。每個帳戶的資金會被賦予不同的用途和心理價值。
- 非理性決策:心理帳戶可能導致非理性的財務行為。例如,人們可能更傾向於花掉意外之財(如獎金或彩票收入),而不是將其用於儲蓄或投資。
- 忽視整體財務狀況:人們可能過於關注單個帳戶的盈虧,而忽略整體的財務狀況。例如,一個人在股票投資中虧損後,可能會過度關注挽回損失,而忽視其他更合理的投資機會。
心理帳戶的影響
- 消費行為:心理帳戶會影響人們的消費決策。例如,人們可能會將年終獎視為「額外收入」,從而更傾向於將其用於奢侈消費,而不是儲蓄或還債。
- 投資行為:在投資中,心理帳戶可能導致「處置效應」(Disposition Effect),即投資者傾向於過早賣出盈利的資產,而持有虧損的資產。
- 儲蓄行為:心理帳戶可能導致儲蓄目標的不合理分配。例如,人們可能為某個特定目標(如旅行)設立儲蓄帳戶,而忽視更重要的長期目標(如退休儲蓄)。
如何避免心理帳戶的負面影響
- 整體視角:在做出財務決策時,應關注整體的財務狀況,而不是單個帳戶的盈虧。
- 理性規劃:制定合理的預算和財務計畫,避免因心理帳戶而導致的非理性消費或投資行為。
- 定期評估:定期評估自己的財務目標和實際行為,確保兩者一致。
心理帳戶雖然是人類心理的一種自然傾向,但通過理性規劃和自我反思,可以減少其對財務決策的負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