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定律論
心理定律論(Psychological Law of Motion)是由英國經濟學家約翰·梅納德·凱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在其著作《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中提出的一種經濟理論。該理論主要探討了消費與收入之間的關係,並試圖解釋經濟中的消費行為。
凱恩斯認為,消費是收入的一個函式,隨著收入的增加,消費也會增加,但消費的增加幅度通常小於收入的增加幅度。這一現象被稱為邊際消費傾向(Marginal Propensity to Consume, MPC)。具體來說,當人們的收入增加時,他們會將一部分收入用於消費,而另一部分則用於儲蓄。凱恩斯進一步指出,隨著收入的增加,儲蓄的比例也會增加,而消費的比例則會減少。
這一理論對巨觀經濟政策有著重要的影響。凱恩斯主張,在經濟衰退時期,政府應通過增加公共支出或減稅來刺激需求,從而增加消費和投資,促進經濟復甦。相反,在經濟過熱時期,政府應通過減少支出或增稅來抑制需求,防止通貨膨脹。
心理定律論的核心在於強調消費行為對經濟波動的影響,以及通過調節消費需求來穩定經濟的重要性。這一理論為現代巨觀經濟政策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尤其是在應對經濟危機和調控經濟周期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