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新名詞
近年來,心理學領域湧現了許多新名詞,反映了該學科的不斷發展和創新。以下是一些近年來較為流行的心理學新名詞:
-
微情緒(Micro-expressions):指持續時間極短的面部表情,通常持續不到半秒。這些表情往往揭示了人們隱藏的真實情感。
-
心理韌性(Psychological Resilience):指個體在面對逆境、創傷或壓力時,能夠迅速恢復並適應的能力。
-
情感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 EI):指個體識別、理解和管理自己和他人情緒的能力。高情感智力的人通常在社會交往和工作中表現更出色。
-
正念(Mindfulness):一種通過專注於當下的體驗,而不加評判地接受當前狀態的心理狀態。正念練習被廣泛套用於減壓和治療心理疾病。
-
心流(Flow):由心理學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提出,指個體完全沉浸於某項活動中,體驗到高度的專注和愉悅感的狀態。
-
認知偏差(Cognitive Bias):指人們在處理信息時,由於心理傾向或思維模式而產生的系統性錯誤。常見的認知偏差包括確認偏誤、錨定效應等。
-
自我同情(Self-compassion):指個體在面對失敗或痛苦時,能夠以溫和和理解的態度對待自己,而不是過度批評或自我否定。
-
社交焦慮(Social Anxiety):指個體在社交場合中感到過度緊張和不安,害怕被他人評價或拒絕的心理狀態。
-
心理資本(Psychological Capital):指個體在心理上擁有的積極資源,包括希望、樂觀、自我效能感和韌性等。這些資源有助於個體在面對挑戰時保持積極心態。
-
數字脫癮(Digital Detox):指個體主動減少或停止使用數字設備(如手機、電腦等),以緩解因過度使用這些設備而產生的壓力和焦慮。
這些新名詞不僅豐富了心理學的理論體系,也為實際套用提供了新的視角和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