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效應名詞

心理學效應是指在心理活動中,由於特定的心理機制或外部刺激,導致個體在感知、情感、思維或行為上出現特定的反應模式。以下是一些常見的心理學效應名詞及其簡要解釋:

  1. 首因效應(Primacy Effect)
    指個體對最初接收到的信息印象更為深刻,容易影響後續的判斷或記憶。例如,面試時最初幾分鐘的表現往往對整體評價有較大影響。

  2. 近因效應(Recency Effect)
    與首因效應相反,指個體對最近接收到的信息更容易記住。例如,在記憶一串單詞時,最後幾個單詞更容易被回憶起來。

  3. 光環效應(Halo Effect)
    指個體對某人的某一特質(如外貌、能力)產生好感後,會不自覺地將其其他特質也評價為正面。例如,認為外表漂亮的人也一定聰明或善良。

  4. 刻板印象(Stereotype)
    指個體對某一群體形成固定、簡化的看法,並以此評價該群體中的成員。例如,認為女性不擅長數學或老年人反應遲鈍。

  5. 從眾效應(Conformity Effect)
    指個體在群體壓力下傾向於改變自己的觀點或行為,以與多數人保持一致。例如,在群體討論中,即使內心有不同意見,也可能選擇沉默或附和他人。

  6. 自我實現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
    指個體因對某種結果的預期而採取相應行為,最終導致預期成真。例如,如果一個人認為自己會失敗,可能會因此放棄努力,結果真的失敗。

  7. 錨定效應(Anchoring Effect)
    指個體在做決策時,過度依賴最初獲得的信息(即「錨」),導致後續判斷出現偏差。例如,商品定價時,初始的高價會影響消費者對後續價格的接受度。

  8. 旁觀者效應(Bystander Effect)
    指在緊急情況下,旁觀者越多,個體提供幫助的可能性越低。例如,在公共場所發生意外時,圍觀者可能因責任分散而不願主動施救。

  9. 達克效應(Dunning-Kruger Effect)
    指能力較低的人往往高估自己的水平,而能力較高的人則可能低估自己。例如,新手可能認為自己已經掌握了某項技能,而專家卻覺得自己還有很多不足。

  10. 損失厭惡(Loss Aversion)
    指個體對損失的敏感度遠高於對同等收益的渴望。例如,人們寧願避免失去100元,也不願冒險去賺取100元。

這些心理學效應揭示了人類心理活動的複雜性和多樣性,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自身和他人的行為模式。

周公解夢大全查詢

相關解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