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中對壓力的定義是什麼
在心理學中,壓力通常被定義為個體在面對外界環境或內在需求時,感受到的一種心理或生理上的緊張狀態。這種狀態通常源於個體對某種情境的感知,認為該情境超出了自身的應對能力或資源,從而引發情緒和生理上的反應。
壓力可以分為兩種主要類型:急性壓力和慢性壓力。急性壓力是短期的、即時性的反應,例如在面對突發威脅或挑戰時的緊張感。慢性壓力則是長期的、持續性的壓力狀態,可能由長期的工作負擔、人際關係問題或其他持續性的生活壓力源引起。
壓力的產生通常與壓力源(stressor)有關,壓力源可以是外部事件(如工作壓力、經濟困難)或內部因素(如自我期望、焦慮)。個體對壓力源的認知評估(cognitive appraisal)在壓力的形成中起著關鍵作用。如果個體認為某種情境具有威脅性或挑戰性,但自身資源不足以應對,就會產生壓力感。
壓力不僅會影響心理狀態,還可能導致一系列生理反應,如心率加快、血壓升高、免疫系統功能下降等。長期的壓力還可能引發焦慮、抑鬱等心理問題,甚至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等身體疾病的風險。
心理學研究壓力的目的之一在於幫助個體更好地應對壓力,通過調整認知、改善應對策略或增強社會支持等方式,減輕壓力的負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