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負成王
周公負成王,是中國古代歷史上一個著名的典故,出自《史記·周本紀》。周公,即周公旦,是周武王的弟弟,周成王的叔父。周武王在滅商建周后不久去世,其子周成王年幼即位。由於成王年幼,周公旦便承擔起了輔政的責任,實際上成為了周朝的實際統治者。
周公旦在輔政期間,推行了一系列政治、文化、經濟上的改革,鞏固了周朝的統治,為周朝的穩定和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他制定了禮樂制度,確立了封建制度,還親自率軍東征,平定了東夷的叛亂,確保了周朝的安全。
周公旦輔政期間,雖然權力很大,但他始終以成王的利益為重,忠心耿耿,沒有篡位的野心。成王成年後,周公旦便將政權交還給了成王,自己退居二線,繼續為周朝的穩定和發展出謀劃策。
周公負成王的故事,體現了古代忠臣的典範,被後人傳頌為忠誠和智慧的象徵。周公旦也因此被尊為「周公」,成為後世儒家學者推崇的聖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