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為何作《無逸》
《無逸》是《尚書》中的一篇,相傳為周公所作,旨在勸誡周成王及其他統治者勤政愛民、戒奢以儉。周公作《無逸》的背景和目的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
訓誡成王:周成王年幼即位,周公作為攝政王,肩負輔佐之責。他深知治國之難,尤其是君王若貪圖安逸、荒廢政務,將導致國家衰敗。因此,周公通過《無逸》告誡成王,君王應以勤政為本,不可沉迷享樂。
-
總結歷史教訓:周公在《無逸》中引用了商朝興亡的歷史教訓,指出商紂王因驕奢淫逸、不理朝政而亡國。周公希望通過這些歷史事例,警示成王及後世君主,避免重蹈覆轍。
-
強調以民為本:周公在《無逸》中多次提到「保民」的重要性,強調君王應以百姓的疾苦為念,關心農業生產,體恤民力,不可濫用民力。這體現了周公「敬天保民」的政治理念。
-
樹立治國典範:周公在文中提到周文王和周武王的勤政事跡,作為榜樣,希望成王繼承先祖的優良傳統,勵精圖治,使周朝長治久安。
總之,《無逸》是周公為鞏固周朝統治、培養賢明君主而作的一篇重要文獻,其核心思想是勸誡統治者勤政愛民、戒奢以儉,體現了周公的政治智慧和遠見卓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