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坐以待旦
周公,即周公旦,是西周初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他是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也是周成王的叔父。周公旦在周武王去世後,輔佐年幼的周成王治理國家,為周朝的穩定和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坐以待旦」出自《尚書·周書·金縢》,原文是:「周公居東二年,則罪人斯得。於後,公乃為詩以貽王,名之曰《鴟鴞》。王亦未敢誚公。秋,大熟,未獲,天大雷電以風,禾盡偃,大木斯拔,邦人大恐。王與大夫盡弁以啟金縢之書,乃得周公所自以為功代武王之說。二公及王乃問諸史與百執事,對曰:『信。噫!公命我勿敢言。』王執書以泣,曰:『其勿穆卜!昔公勤勞王家,惟予沖人弗及知。今天動威以彰周公之德,惟朕小子其新逆,我國家禮亦宜之。』王出郊,天乃雨,反風,禾則盡起。二公命邦人凡大木所偃,盡起而築之,歲則大熟。」
這裡的「坐以待旦」是指周公旦在東征平定叛亂後,為了國家的安定和人民的福祉,日夜操勞,不敢有絲毫懈怠,甚至通宵達旦地工作,等待黎明的到來。這一成語後來被用來形容人為了某種目標或責任,不辭辛勞,夜以繼日地工作或等待。周公旦的這種精神,成為了後世忠誠、勤勉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