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固著心理意思
功能固著心理,又稱功能固著心理(Functional Fixedness),是一種認知偏見,指個體在解決問題時,傾向於以固定、習慣性的方式看待物體的功能,從而限制了對物體其他潛在用途的想像。這種心理現象會阻礙創造性思維,使人在面對新問題時難以跳出常規框架,找到創新解決方案。
功能固著心理最早由德國心理學家卡爾·鄧克爾(Karl Duncker)在20世紀30年代提出。他通過著名的「蠟燭問題」實驗揭示了這一現象:實驗要求參與者將蠟燭固定在牆上,並提供一盒圖釘、一盒火柴和一根蠟燭。許多人難以想到將圖釘盒作為蠟燭的支撐物,因為他們固著於圖釘盒作為容器的傳統功能,而忽視了其作為支架的可能性。
功能固著心理在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例如,人們可能會認為錘子只能用來敲釘子,而忽略了它也可以用來壓平紙張或作為臨時的槓桿工具。這種思維模式在需要創新和靈活性的情境中可能成為障礙,尤其是在設計、工程和藝術等領域。
克服功能固著心理的方法包括:
- 重新定義問題:嘗試從不同角度理解問題的本質。
- 頭腦風暴:鼓勵自由聯想,不考慮功能的傳統限制。
- 類比思維:借鑑其他領域的方法或工具,尋找新的解決方案。
- 實踐訓練:通過解決類似問題,逐步培養靈活思維。
功能固著心理雖然可能限制創新,但在某些情境下也有積極作用。例如,它可以幫助人們快速識別物體的常規用途,提高日常任務的效率。因此,關鍵在於根據具體情境靈活運用思維模式,既避免固著,又利用其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