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變理論心理
共變理論(Covariation Theory)是由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哈羅德·凱利(Harold Kelley)在1967年提出的一種歸因理論。該理論主要探討人們在解釋他人行為時,如何通過觀察行為與情境中的共變關係來進行歸因。
凱利認為,人們在歸因時會考慮三個主要維度:
-
一致性(Consensus):指在相同情境下,其他人是否會有相似的行為。如果大多數人在相同情境下都表現出相同的行為,則一致性高;反之則低。
-
一貫性(Consistency):指個體在不同時間、相同情境下是否會有相同的行為。如果個體在不同時間、相同情境下都表現出相同的行為,則一貫性高;反之則低。
-
區別性(Distinctiveness):指個體在不同情境下是否會有相同的行為。如果個體只在特定情境下表現出某種行為,則區別性高;反之則低。
根據這三個維度,人們會做出不同的歸因:
- 如果一致性高、一貫性高、區別性高,人們傾向於將行為歸因於外部情境因素。
- 如果一致性低、一貫性高、區別性低,人們傾向於將行為歸因於個體內部因素(如性格、態度等)。
例如,假設某人在一次會議上表現得很緊張。如果其他人在相同情境下也很緊張(一致性高),這個人在其他會議上也經常緊張(一貫性高),但他在其他非會議情境下並不緊張(區別性高),那麼人們可能會將他的緊張歸因於會議本身(外部情境因素)。反之,如果只有他在會議上緊張(一致性低),他在其他場合也經常緊張(一貫性高),且他在其他情境下也經常緊張(區別性低),那麼人們可能會將他的緊張歸因於他的性格(內部因素)。
共變理論為理解人們如何解釋他人行為提供了系統的框架,廣泛套用於社會心理學、組織行為學等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