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心理學壓力模式圖
健康心理學中的壓力模式圖通常用於解釋個體在面對壓力時的心理和生理反應過程。以下是常見的壓力模式圖的幾個關鍵組成部分:
-
壓力源(Stressors): 壓力源是指引發個體壓力反應的外部或內部事件。外部壓力源可能包括工作壓力、人際關係問題、經濟困難等;內部壓力源則可能涉及自我期望、焦慮或負面思維模式。
-
認知評估(Cognitive Appraisal): 個體對壓力源的認知評估是壓力反應的核心。這一過程分為兩個階段:
- 初級評估:個體評估壓力源是否對自己構成威脅或挑戰。
- 次級評估:個體評估自己是否有能力應對該壓力源。如果評估結果為無法應對,壓力反應會加劇。
-
生理反應(Physiological Response): 當個體感知到壓力時,身體會啟動「戰鬥或逃跑」反應,釋放應激激素(如腎上腺素和皮質醇),導致心率加快、血壓升高、肌肉緊張等生理變化。
-
情緒反應(Emotional Response): 壓力可能引發焦慮、憤怒、沮喪或無助等負面情緒,這些情緒進一步影響個體的心理狀態。
-
行為反應(Behavioral Response): 個體可能通過逃避、過度工作、濫用藥物或尋求社會支持等方式應對壓力。健康的行為應對方式(如運動、冥想)有助於緩解壓力,而不良行為則可能加劇壓力。
-
長期影響(Long-term Effects): 如果壓力持續存在且未被有效應對,可能導致慢性健康問題,如心血管疾病、免疫系統功能下降、抑鬱症或焦慮症等。
-
應對策略(Coping Strategies): 個體可以通過問題導向應對(直接解決壓力源)或情緒導向應對(調節情緒反應)來管理壓力。有效的應對策略有助於減少壓力的負面影響。
總結: 壓力模式圖展示了壓力源、認知評估、生理與情緒反應、行為反應及長期影響之間的關係。理解這一模式有助於個體識別壓力源並採取有效的應對策略,從而維護心理健康和整體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