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律道德階段的心理機制

他律道德階段是瑞士心理學家讓·皮亞傑(Jean Piaget)提出的道德發展階段理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主要出現在兒童發展的早期階段(約4-7歲)。在這一階段,兒童的道德判斷主要依賴於外部的規則和權威,而非內在的道德認知。以下是這一階段的心理機制:

  1. 外部規則的主導性
    兒童在這一階段將規則視為絕對且不可改變的,認為規則是由權威(如父母或老師)制定的,必須嚴格遵守。他們傾向於認為違反規則必然會受到懲罰,且懲罰的嚴重程度決定了行為的對錯。

  2. 對權威的依賴
    兒童對他律道德的認知建立在對權威的服從基礎上。他們相信權威人物的判斷是絕對正確的,並以此作為道德標準。這種依賴源於兒童尚未發展出獨立的道德判斷能力。

  3. 結果導向的道德判斷
    在他律道德階段,兒童更關注行為的結果而非動機。例如,如果一個孩子不小心打碎了更多的杯子,而另一個孩子故意打碎了一個杯子,兒童可能會認為前者更「壞」,因為他們只關注結果(打碎杯子的數量)。

  4. 懲罰與公正的觀念
    兒童認為懲罰是糾正錯誤行為的必要手段,且懲罰應與行為的嚴重性成正比。他們傾向於支持嚴厲的懲罰,認為這是維持秩序和公正的方式。

  5. 缺乏內在道德標準
    在這一階段,兒童的道德判斷主要依賴於外部規則和權威的指導,尚未形成內在的道德標準。他們的道德行為更多是出於對懲罰的恐懼或對獎勵的期待,而非對道德原則的理解。

  6. 認知發展的局限性
    他律道德階段與兒童的認知發展水平密切相關。由於兒童的思維具有具體性和自我中心的特點,他們難以從多個角度理解道德問題,也難以考慮行為的動機或情境。

總之,他律道德階段反映了兒童在道德發展初期的心理特徵,主要表現為對外部規則和權威的依賴、結果導向的道德判斷以及對懲罰的重視。隨著認知能力的發展,兒童會逐漸過渡到自律道德階段,形成更為複雜和內在化的道德認知。

周公解夢大全查詢

相關解夢: